1910年,由美国芝加哥泌尿外科医生Lespinasse首先应用膀胱镜进行脉络丛烧灼术治疗儿童先天性脑积水,开创了内镜在神经外科中的运用;1923年,Mixter运用儿童尿道镜首次采用内镜下ETV治疗脑积水。20世纪60年代,光导纤维和Hopkins柱状内镜的发明,其优良的光学效果,使得内镜可以很好地运用于外科手术。1963年,Guiot等⋯首先在垂体腺瘤手术中创新地运用了内镜进行观察;1981年,Wigand报道使用内镜成功进行脑脊液鼻漏的修补;1992年,Jankowski等旧1报道经鼻内镜切除垂体腺瘤;1997年,Jho和Carrau详细地介绍了经鼻入路切除垂体腺瘤的临床运用经验。随后通过耳鼻咽喉科和神经外科医生的密切合作,内镜经鼻入路的技术和适应证得到不断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其中匹兹堡Kassam团队在扩大经鼻入路上开拓了许多新的领域,大大促进了内镜经鼻颅底外科的发展。我国内镜神经外科起步虽晚,但在张亚卓教授等的开拓和大力推广下,技术水平已经跃居国际先进水平。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技术、高清晰内镜摄录像设备、内镜相关器械、术中导航和多普勒运用、解剖研究和止血、颅底重建技术等的快速发展,内镜在神经外科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
脑室镜外科是主要用于治疗脑积水和各型囊肿的造瘘手术。其中ETV是梗阻性脑积水的首选治疗方法,具有快速治愈、并发症少和费用低的优势;对于肿瘤导致的梗阻性脑积水,如松果体区肿瘤合并梗阻性脑积水,采用ETV治疗可快速安全缓解颅内高压,改善病情;同时还可行经内镜下肿瘤活检术,为进一步治疗提供病理学诊断依据。某些中脑导水管狭窄的患者,可在内镜下置入支架行导水管成形术。对于非对称性脑积水,可在内镜下行透明隔造瘘术。对于Chiari畸形存在脊髓空洞合并脑积水的患者,采用ETV不仅可缓解脑积水,有时甚至还可治疗脊髓空洞症,避免行后路减压手术。此外,在内镜下还可调整脑室一腹腔分流管的脑室端位置。而对于传统意义上的交通性脑积水是否适合造瘘术仍存在争议,目前国内外均有开展临床研究的报道,许多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进一步结论尚需临床对照研究。
内镜经鼻颅底外科是内镜颅底外科最主要的部分。运用天然腔道,在不牵拉脑组织的情况下,能够充分显露和最大限度地切除病变。可以切除的病变范围包括:纵向从额窦到颈2,横向到两侧眼眶、海绵窦、Meckel囊、翼腭窝、颞下窝、颈静脉孔及咽旁间隙等颅底空间。其以全切除率高、微创、术后恢复快为主要优势。不可否认,经鼻入路,特别是扩大经鼻入路造成的鼻腔结构的破坏、颅底缺损、脑脊液漏、颅内感染及嗅觉等功能障碍已成为这一技术的重要并发症,需要引起足够重视,力求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内镜经鼻入路可分为标准内镜经鼻入路(standard endoscopic endonasal approach,SEEA)和扩大内镜经鼻入路(expanded endoscopic endonasalapproach,EEEA)。早期的SEEA是以单侧鼻孔操作、外移中鼻甲、切除蝶窦前壁到达鞍区为特征,处理的病变主要包括:垂体腺瘤、Rathke囊肿、鞍内型颅咽管瘤和脑脊液鼻漏等。SEEA较之显微经鼻入路创伤更小、显露范围更广、肿瘤切除更彻底、对垂体腺瘤等疾病的认识更为充分。在此基础上,根据病变部位等SEEA进行了诸多改进,譬如鼻中隔后部切除及双鼻孔操作等。
现在的SEEA已经发展成运用双手操作,经双鼻孔入路,外移中鼻甲,切除蝶窦前壁、部分后组筛窦及鼻中隔后部,充分显露和切除鞍底骨质从而到达鞍区为特征的手术入路。在处理最常见的垂体腺瘤方面,通常需要广泛地显露鞍底,达到所谓的“4B”(four blue,上下海绵间窦和两侧海绵窦的蓝色边界)程度,并尽可能采用假包膜分离技术切除肿瘤。随着对内镜下解剖结构的进一步了解、止血技术的成熟、内镜器械的改进、颅底重建材料和技术的发展,出现了EEEA。根据显露区域的不同EEEA可分为以下入路。
目前,经颅锁孔技术是神经外科发展较为成熟的微创技术,在颅内动脉瘤夹闭、颅底肿瘤切除及显微血管减压术(MVD)中已经成为常规技术。通常的经颅锁孔技术是在显微镜下和内镜辅助显微镜下完成,在显微镜完成了大部分的工作后,内镜可以了解肿瘤是否残留、动脉瘤是否有效夹闭等,运用内镜的广视角和近距离观察的优势,可以使手术更加完善。但是随着内镜技术的熟练,以及气动支持臂、内镜下止血及分离器械等内镜相关设备的开发,已有完全内镜下经锁孔入路切除颅底及松果体区肿瘤、夹闭颅内动脉瘤和MVD的报道。在内镜下切除松果体区和纵裂区肿瘤及MVD,较显微镜具有创伤更小、显露更加清晰的优势。
内镜手术需要内镜镜体置入到病灶近端进行观察,内镜本身的占位需要自然的腔隙或人工创造的腔隙,脑实质和脑室内内镜手术可以采用工作通道进行。与脑室镜手术不同,这一通道相对较粗,是独立的工作通道,在通道内可以置入内镜、吸引管和常规的手术操作器械,运用双手操作完成手术。通道手术的优势是在有限脑组织损伤和多角度移动通道的前提下,可以获得较大的显露空间。较传统的切开脑组织运用脑牵开器显露的方式更加微创。目前,许多医院常规运用内镜下通道手术清除脑出血。当然通道手术也可以运用显微镜,显微镜下通道手术较内镜下手术更加方便,内镜可以观察到的区域更加广泛,可弥补显微镜的不足,两者的联合运用是一种比较合理的选择。
内镜在脊柱外科中的运用主要包括空气环境下的经通道手术和类似脑室镜的水环境下的手术,最主要用于椎间盘突出的髓核摘除术,具有显著优势。有学者运用内镜进行椎管内肿瘤切除,但与显微镜下手术相比无显著的优势。
内镜具有广视角和近距离观察的优势,但其缺乏立体感、镜体占位、镜头前端雾化和易污染及后端盲区等缺陷,解决上述不足将成为内镜未来发展的重要目标。
目前,内镜经鼻入路手术的并发症已经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在最为常见的脑脊液漏的处理上,相信随着新型重建材料的开发和技术的改进、更加合理地选择病例和手术入路,可以逐渐降低该并发症。根据病变、患者的不同,以及医生技术的差异,合理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和模式,是非常理性的方式;进一步加强内镜技术的培训和使用,以期达到将内镜优势最大化,将是任重道远的工作。
首先,由于我国各地区发展不平衡,部分神经外科中心仍然未开展这项工作;其次,神经内镜手术作为一个全新的技术,在推广运用的过程中存在着对手术指征把握不严、盲目夸大内镜的优势、以及随之而来的并发症的增加,也是目前存在的现状,均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因此,在对内镜技术进行更加深入研究和推广运用的同时,应该不断完善规范相关技术、科学把握手术指征和减少相关并发症。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了相关的专家共识,如由张亚卓教授牵头编写的《神经内镜手术技术治疗脑室脑池系统疾病中国专家共识》,对于普及和规范神经内镜技术将会大有裨益。相信随着设备的改进、经验的积累和交流、技术的进步和规范,我国神经内镜的运用范围将会得到更加全面的拓展,技术水平和疗效也会得到更大提高。神经内镜技术必将成为神经外科的常规技术,造福更多的患者。